新闻中心

东明县刘楼镇张庄行政村辖张庄、白庙、毛楼、四议寨、乔庄自然村

来源:贝博app体育官网下载最新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10 07:53:35

  张庄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南23公里处。辖张庄、白庙、毛楼、四议寨、乔庄五个自然村。现有652户,2797人,其中满族1户8人;耕地5189亩。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

  据《长垣县志》和《东明县志》记载,张庄等五村在明代隶属长垣县东路太平乡;清代属长垣县东路从化里;民国初期属长垣县第七区焦楼乡;1944年属东垣县第五区;1947年属东明县第五区(乔庄属第一区);1958年属马头公社(乔庄属刘楼公社);1963年属刘楼公社;1984年属焦楼乡;2001年至今属刘楼镇。

  张庄位于镇驻地刘楼村东南8公里处。明永乐年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张庄。现有村民205户,853人;耕地1529亩。村民由八姓组成。其中张姓80户,330人;闫姓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从蔡胡屯村迁入,79户,330人;艾姓于清光绪十年(1885)从顺河集村迁入,20户,75人;高姓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从后陈寨迁入,17户,65人;李氏于清光绪十二年(1887)从小井乡沙河村迁入,6户,30人;王、时、严三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迁入。

  张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3年初就建立了村政权,成立了农会、枪班和妇救会等组织,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组织村民参军参战,开展对敌斗争。张二江1943年参加县基干大队,作战勇敢,1946年被日寇杀害在四柳树村;张银东1943年参加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三团,1946年牺牲在成武县田集村。1947年,部队占据东明,逃亡地主纷纷还乡,进行反攻倒算。5月间,三区大队长焦嘉相带领匪徒乘夜闯进张庄,将村农会长高有才、枪班班长闫志轩和妇救会主任魏氏抓捕,当夜活埋在四议寨村东北地。敌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愤恨,纷纷参加支前,与反动派作斗争,淮海战役打响后,村民张留柱、闫雨芳等8人参加了县区组织的支前大队,赶着2辆太平车,冒着大雪,历时8天,将1万多斤军粮安全送到前线月在解放兰封县战斗中,村民张鲁彦、艾子花、闫怀印等16名青壮年组成担架队,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救出8名伤员,及时送到菏泽县安岭村战地医院。

  张庄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清代村里就有举人闫景亮和秀才张鹏鸣、高来生、闫增秀。解放前有人办过私塾。解放后建立小学,1966年成为完小。1986年新建标准教室13间,设5个班级,学生176人,教师7人。该村已有大中专毕业生26名,这中间还包括闫新法的4个孩子。村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张庄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建国前土地瘠薄,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村民们大多住的是坯草屋,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遇到天灾人祸,不少人家外出逃荒要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3年和1985年引黄灌淤,全村1500多亩耕地淤成了粘土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结束了吃粮靠统销的历史。1984年以来,在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农田水利建设,修沟渠17条,长4500米,建桥闸7座,打机井18眼,购买水泵180部,形成了井灌加黄灌的农田水利格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粮食亩产1500斤,完全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体系,拓宽经济收入门路。常年外出务工200人,年增加收入160万元。养殖业发展非常迅速。张牲臣2005年建养鸡场,当年收益1万多元,之后逐步扩大养鸡规模,年收入达5万多元,又新盖了雏鸡孵化房。闫灵法也建了养鸡场和孵化鸡房,经济效益可观。村民有的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从事农田服务作业;有的开设日用品经销店、馍店、快餐店,千方百计增加经济收入。

  富裕起来的张庄人,1991年集资3.8万元架起了高压线年在国家扶助下打了一口深水井,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里三纵两横5条大街全部修成了柏油路。如今的张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白庙村位于刘楼镇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清康熙年间,王氏从本县大屯乡屈屯迁来时曾在白玉奶奶庙暂住,故建村后以白庙作为村名。现有居民145户,625人;耕地1200亩。村民由三姓组成。其中,王姓118户,514人;武姓于1901年从大屯乡武氏路村迁入,23户,96人;李姓于1974年来自小井乡尹集村,4户,15人。

  解放前,白庙村是出名的盐碱窝,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老百姓住的是坯墙草屋,穿的是粗布烂衣,吃的粗粮野菜。那时候,全村只有一家馍店、二家油坊,三家粉坊,大部分人靠拾大粪、卖小鸡场盐维持生活,艰难度日。建国初期,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发展缓慢。集体经济时期,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千方百计改良盐碱地,努力改善生产条件。1963年,在盐碱涝洼地搞台田建设,减轻了盐害,解除了涝灾,300多亩台田地普遍增产50%左右。但后来重新返盐,产量下降。1973年,开沟起碱种棉花,起到了较好的治盐作用,棉花收成较好。1983年,白庙村引黄灌淤200多亩,土质略有改善,但由于落淤较浅,不几年返盐。1995年进行第二次灌淤,全村1000多亩耕地普遍淤深1米左右,盐碱涝洼地得到彻底治理。当年整修沟渠8千多米,挖沟4千多米,1997年又打机井23眼,实现了黄灌、井灌双配套,农作物产量迅速增加。目前,小麦、玉米亩产达到800多斤,棉花亩收入1000多元,引黄灌淤让世代贫穷的白庙人富裕起来。

  如今的白庙村,架设了高压电,修通了柏油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土坯屋换成了砖瓦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白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

  毛楼村位于刘楼镇政府驻地8.5公里处,南靠四干渠,东临四马公路。明永乐年间,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毛楼。现有村民122户,461人;耕地820亩。村民由四姓组成。其中,范姓102户,407人,于明崇祯年间从原菏泽县李八老村迁来;董姓于清咸丰7年(1857)从车乌岗迁来;史姓和村南张姓均于1907年从史庄迁来。

  毛楼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村民大多少地或无地,解放前有40多人外出逃荒要饭,20多人靠扛长工、打短工养家糊口。为了谋生计,勤劳的毛楼人学会了打绳手艺,用杨、柳树根打成井绳、刹车绠、长短套和撇绳等,一直干到1958年,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毛楼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1985年引黄灌淤,全村800多亩涝洼盐碱地变成了肥沃良田。1986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挖四条沟渠,整修四条生产路。1995年打18眼机井。地成方,路成网,以路代沟,方方有井,井灌黄灌双配套。粮食产量迅猛增长,小麦、玉米亩产近千斤。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积极调整产业体系和种植模式。一是实行间作套种,提高了复种指数。1997年以来,大面积推广麦、瓜、棉间作套种,在稳定小麦养殖面积的同时,增加西瓜、棉花900亩,全村农业总收入增加70多万元。二是植树造林。从1987年开始,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路边沟旁栽速生杨树1万多棵,丰产林30多亩、植树1.1万棵。1996年部分树木成材砍伐后,又更新了品种。目前全村绿树成荫,生长茁壮,多数已经成材。范治中的102棵成材杨树卖了3万多元,范运中的89棵杨树卖了2.5万元。三是广开就业门路。毛楼建筑队从业人员达到50多人,外出务工70多人,两项年总收入百万元左右,村民富裕起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毛楼人带来健康福音。过去毛楼没有医疗机构。建国初期曾有人办了两家小药铺,1955年停业。1987年村里建起卫生室。2005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后,扩建了卫生室,新建医疗室4间,配备了专业医务人员,2007年经县卫生局验收,指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村民赵青梅患脑出血在县医院治疗,报销药费1万多元。

  四议寨位于刘楼镇驻地东南8.5公里处,南靠四干渠,北临东鱼河。明崇祯年间,李、文、郭、张四姓同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和睦相处,遇事共商,故定村名为四议寨。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建村各姓后继无人。该村现有耕地790亩;居民75户,365人,其中满族1户8人。村民由六姓组成。其中,李姓分别来自小井乡裴子岩村和魏寨,36户,193人;郭姓干嘉庆二十一年(1817)来自袁长营,24户,105人;文姓于乾隆三十年(1765)来自东明集镇文寨;孟、王、付三姓在20世纪下半叶相继迁入。建国后,李选泽等5户、7人分别移民至黑龙江和新疆。

  解放前,四议寨的土地多盐碱沙丘,土质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村民大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艰难。新中国建立后,勤劳智慧的四议寨人,在党的领导下,同风沙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斗争。1964年,在村北建起了占地500多亩的林场,栽植了3500棵杨树和3500多墩白蜡条,在村四周栽上了1千多棵洋槐树,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1965年又打了机井和砖井,种上的小麦亩产过百斤,每人分了120斤小麦,在该村历史绝无仅有。1985年引黄灌淤成功,不仅增加耕地430多亩,而且改良了土质,全部变成了粘土地,彻底治住了风沙。1986年以来,整修了六条生产路,开挖了排灌沟渠,打机井17眼,完善了田间水利设施,井灌黄灌配套完善,粮食亩产近千斤。村民调整种植结构,推行麦瓜棉间作套种。全村种植西瓜400亩,年收入32万元;种植棉花400亩,年收入36万元。全村常年有70多人在外地务工,年收入约56万元。富裕起来的四议寨人,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四议寨人勤奋好学,崇尚文化。解放初村里曾建了一所小学,1958年合并到张庄小学,村里的儿童大多在张庄小学接受启蒙教育。该村先后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人,大专毕业生12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村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乔庄位于张庄村西北1公里处。明永乐年间,乔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为乔庄。目前,全村有105户,493人;耕地850亩。村民由王、刘、冯、董、闫、李、任、张、苏九姓组成。其中王姓人口最多,46户,210人。刘姓于清光绪十二年(1887)来自今东明集镇胡屯村。任、苏二姓于明永乐初年来自山西洪洞县。其他各姓均于20世纪40年代前迁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勇敢正直的乔庄人,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于1943年建立了农会和枪班。1944年,村民刘继续加入中国,参加了区武工队。枪班民兵先后参加了我军攻打刘旺、于庄、兰封的战斗,李国亭等12人到战场上抢救伤员。农会组织村送军粮3千多斤,支援前线,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解放前,乔庄村自然条件恶劣。村东南是涝洼地,夏季一片汪洋,青蛙乱叫,种的庄稼不是碱死就是淹毁,一亩地仅收几十斤粮食。村民们一年到头多吃糠菜少吃粮,遇到灾荒年大多逃荒要饭,过着悲苦的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办了五件大事,乔庄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一是引黄灌淤。1984年和1985年乔庄村接连两次灌淤都很成功,村南的100多亩坑洼地变成了沙壤地,村北淤成了粘土地,全村800多亩耕地变成了良田,粮食亩产达到500斤以上,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二是兴修农田水利设施。1986年以来,先后平地300多亩,开挖沟渠3条,打机井11眼。三是实行科学种田。改革种植结构,小麦、西瓜、棉花间作套种。村民刘相岑8亩地一年收入13000多元。四是外出务工。近几年,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百人左右,年增加收入80多万元。五是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有养猪专业户两家,养鸡专业户3家,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五件大事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乔庄人过上了幸福日子。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村庄介绍的这么详细,第一次清楚自己的家乡故事[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