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博app体育官网下载最新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01 10:12:24
“我在体育课跑百米冲刺,都没有那天跑得快。”回忆起雅万高铁建设历程中遭遇的风险,2号隧道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电建水电七局雅万高铁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张进科记忆犹新。
10月2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这条全长142.3公里的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是印尼乃至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欢欣鼓舞、激动骄傲的不只是印尼民众,还有全体参加雅万高铁施工的中国建设者们。
2019年,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中电建金结研发中心(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正式加入雅万高铁建设队伍,承担其中6段路基、3座桥梁、22处四电房屋、4座隧道、箱梁预制场、轨道板预制场,以及箱梁架设及无砟轨道板铺设等管段施工任务。
其中,由他们负责施工的2号隧道,全长只有1052米,但由于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多种复杂元素叠加,2号隧道成为雅万高铁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被称为高铁建设中的“世界级难度”。
从车流熙攘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出发,高铁动车组驶出西爪哇省普哇加达县以南茂密低矮山林中的2号隧道时,行程已过半,窗外风景由平原城镇转为丘陵山区。13座长不足5公里的隧道,让列车穿行在一片高低起伏的青翠中。
在施工术语中,影响全线进度的工程被称为控制性工程。2号隧道就是雅万高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为了打通这条隧道,中印尼工程人员鏖战39个月。
2021年10月,张进科正带领技术人员在隧道内对风险点做加固处理。涌泥突然发生,泥流击穿隧道壁喷涌而出,一泻七八十米,直向他们扑来。“我在体育课跑百米冲刺,都没有那天跑得快。”张进科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回忆说,逃出来后,他腿一软,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2号隧道的现场实验显示,岩层开挖暴露后,不到30分钟就像“渣渣”一样层层掉下来,“一点力都受不住,直接坍塌”。隧道和地表间又夹着一个覆水层,通俗地说是“顶了一个水盆”。一旦击穿“水盆”,向下渗透的地下水裹挟着火山灰质岩,就是张进科遭遇的涌泥。
这里漫长的火山喷发历史还塑造了复杂莫测的岩层走向,让施工变成“拆盲盒”。在2号隧道工地,技术人员在十多米宽的断面上打地质探孔,“左边、中间、右边,各打一个孔,取出来的样本都不一样”。实际开挖时,遇到的地质形态,又和三个样本都不同。
“打了几十年的隧道,见过难的,没见过这么难的。”回首在项目部的五年,这是2号隧道工程建设者之一、水电七局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总经理助理张光荣最大的感受。
“2号隧道全长1052米,最大埋深53.6米,属于浅埋隧道,它地理位置极为特殊——紧邻既有的铁路,下穿寺、居民区。”张光荣说,更特殊的是地质条件,洞内尽是膨胀性泥岩,“既不是泥又不是岩,非常不稳定,接触空气后会迅速开裂、崩解,遇水则软化成泥”。
张光荣告诉天府发布记者,以往再难的隧道掘进速度也能保持在每月15米以上,而雅万高铁2号隧道的掘进速度有时还不到每月3米,若遇到严重的坍塌,掘进速度还成了负数,而2号隧道所在地处于丘陵地带,雨量充沛,坍塌甚至洞穿,在这里更是“家常便饭”。“走两步,退三步,就像拉抽屉,眼看要挖通,抽屉门一下又给关上了,这样的情况前前后后经历了20多次,它的施工条件之艰实属国内外罕见,是全线座隧道中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事实上,施工全程,二号隧道共发生变形、位移、坍塌、涌泥、洞穿等不良地质风险事件22次,让它成为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世界级难题。
为解决“拉抽屉”难题,项目部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场研究,最终因地制宜,使用洞内CRD法再创新施工,将洞口按照“井”字形划分为9个工作面,以人工搭配小型机械开挖。张光荣表示:“我们同时通过地表注浆对山体和围岩做加固,搭配采用钢管混凝土桩,有效控制沉降大变形,最高月进度指标达到34.2米,为后续类似工程积累相关安全施工经验。”
最终,2022年6月21日,雅万高铁2号隧道顺利贯通,这是雅万高铁最后一座贯通的隧道。
而二号隧道建设历程,也成为雅万高铁技术人员、实施工程人员克服地质、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挑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给建设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占比雅万高铁整条轨道将近60%的无砟轨道,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是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海外项目的首次使用。
中国电建水电七局专业工程师杨旭表示:“无砟轨道是指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散粒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据悉,雅万高铁全线块无砟轨道板,其中,水电七局施工里程范围为DK41+799~DK85+043区段,共43.244双线%。”
“雅万高铁所采用的CRTSIII型无砟轨道,主要由预制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限位凹槽、中间隔离层和钢筋混凝土底座等部分所组成,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稳定性很高、耐久性好等优点,这也是雅万高铁时速可达350km及以上的关键。”杨旭说。
而为了高标准建成轨道板自动化生产线月,由水电七局承建、运行的无砟轨道板场正式落成,占地133亩,这也是中国首个海外无砟轨道板场。
杨旭是上述板场建设者中的一员,拥有诸多高铁建设经验的他,除了发挥专业方面技术,还亲眼见证中印尼合作的历程。
“第一年,中方4个技术人员带2个印尼方工作人员;第二年,1个中方人员带13个印尼方人员;到了第三年,印尼方人员已完全具备了全流程独立操作的能力。”杨旭说:“最终,2021年3月,板场完成中方预制任务;2023年2月,雅万高铁全线无砟轨道施工任务结束。”
起初双方都拥有文化差异,但是在日渐的相处中,双方互相学习、克服差异,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印尼姑娘Andini Maulidina(吴金娜)曾在中国河北某高校留学,经朋友介绍,她来到了水电七局雅万高铁项目部担任翻译,同时还承担一部分办公室综合工作,能用自己的学业知识、一技之长,参与到自己国家第一条高铁建设,她感到既荣幸又开心。
“我是万隆人,在雅加达工作,我们以前回家都是坐火车,要转好几趟火车,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走高速公路的线个多小时。高铁可以不要钱试乘之后,我们几个朋友立马就去感受了一下,‘嗖’的一下就到万隆了。”Andini Maulidina(吴金娜)说:“我在中国留学的时候听说中国高铁很快,一直没机会体验,没想到回国之后体验到了,真的很开心!今后我肯定也会经常来坐,因为回家、上班、游玩、见朋友,都会更便利、快捷和舒服。”
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在4000多公里外的兴隆湖畔,27岁的杨尚鑫也为之激动不已。
杨尚鑫同样曾经是雅万高铁2号隧道建设团队中一员。自施工开始,他便参与建设。回首过去在雅万高铁项目部的四年,他不禁感叹:“建设曲折、屡屡试错,无数次迷茫挫败,但看到雅万高铁开始试运行的时候,看到它在隧道间快速奔驰的时候,看到试乘居民们露出满意笑容的时候,我觉得所有吃过的苦都值得,也正是那段日子,成就了今天更好的我。”
如今,他已经回到了兴隆湖畔水电七局总部,负责国际市场开发方向的工作。与在雅万高铁项目部相同的是,都是从事国际方面的工作,但和那里不同的是,他由“台前”转为“幕后”,从项目建设阶段参与施工提前到项目可研阶段参与投标,工作范围也从高铁拓展到水电站、房建、公路等领域……
“刚回来的时候有诸多不习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也没有给我太多适应的时间,不过,能在兴隆湖畔工作真的很开心,压力大的时候能去湖边散散步,或者去球场打打球,心里的焦虑顿时烟消云散。当然,我也会带着在雅万高铁项目工作的精神,在新的岗位上寻求新突破。”杨尚鑫说。
据悉,中电建金结研发中心(中国电建水电七局)于2018年9月正式“入住”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组建于1965年,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而来,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历经世纪辛勤耕耘,现有职工12000余人,在天府新区先后参与红星路南延线、锦江生态带治理、汉州路北段、天保湾大桥、云龙湾大桥、超算中心等20余个工程建设。从兴隆湖走出去,走向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则是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新的高质量优先发展战略。
据了解,在雅万高铁建设施工期间,水电七局最多时共有500多名技术人员、实施工程人员奋战在雅万高铁一线多人在负责收尾工程。
而随着雅万高铁正式启用、工程进入尾声,张光荣、杨旭等人也将离开,奔赴新的征途、建设新的工程、贡献新的力量。